往來成古今,表現為水墨藝術特質上的“繼往開來”和“熔古鑄今”。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這三十年,隨著對傳統認識的深入,水墨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對傳統的表現方式也逐漸發展為更細膩、更個性的結合。在創作手段和觀念上,部分藝術家則呈現出更為開拓的姿態,擴張了水墨的領域。通過多樣的水墨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呈現藝術家的情感內核和社會思考。
或許,在駐足于作品凝神思索之前,聽聽作品背后藝術家的故事,更有助你產生自己與作品間的“心靈感應”。
下面,是徐樂樂、徐累和張見的創作故事。
(介紹順序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名)
1955 出生于江蘇南京
1973 考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
1978 進入江蘇省國畫院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文化和旅游部優秀專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
徐樂樂把女性特有的感性思維,運用到了其畫作當中。她創作的古代人物畫與我們理解的傳統人物畫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古風趣味,其造型不追求寫實性,人物不協調的比例,與帶有些許水墨寫意之韻味,增添了畫面的靈動性,線條與著色不刻意追求一致順應,看起來自然生動,這完全是內心田園的精神產物,極具新時代的審美情趣。
開臉集系列
70cm×34.5cm(每幅)
紙本設色
2015
1963 出生于江蘇南通
1984 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現工作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
《如夢令》中,一匹白馬不偏不倚地站立于懸空的繩索之上,白馬重量造成繩索彎曲,呈凹形。畫中的馬,是徐累作品中最重要的母題。值得注意的是,他并非著力描繪馬的自然或歷史形態,而是將馬引經據典的設定為某種意義的象征符號,置身于戲劇性的場景中。白馬非馬,亦如精神分析學家榮格的說法:“我們發現,在這里,馬被用作時間的象征,但同時也是世界的象征”。
如夢令
263cm×460cm
絹本設色
2017
《如夢令》的背景中,徐累運用了明度很高的色彩,這與他 2012年以來的藝術轉折有關:以往他的作品大多是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空間,被墻體、屏風、帷幔所包圍,這與當時自我幽閉的心境有關。這種心境體現在色彩上,往往是以灰色調為主。而此番用色上的改變,除了既有心境的轉變之外,也有他對現代性的思考與參與:鮮亮的顏色,是藝術家對時代“表面性”的一種探索,是他以更廣闊的視角與題材踐行自己的探索之路的體現。
1972 出生于上海
1995 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9 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8 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院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
國家一級美術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疊》系列新作品,雖然和“桃色系列”有相同的畫面元素—布紋,但是更加提純了創作概念,把過去曾表現過的太湖石、桃花等具象元素全部去掉,使布紋成為畫面上唯一的表象。在顏色選擇上,張見受到了宋瓷的影響,選擇了一種淡遠的粉綠色。對于《疊》系列,就像只用三個音符彈奏一支曲子,普通的樂手,彈的也許單調也許乏味,但如果是高手,幾個音就可以創造出天籟。張見就曾聽過這樣的演奏,也深受啟發,《疊》想做的就是這件事。
疊 No.4
76.7cm×202cm
絹本設色
2018
張見以極簡、提純的手法去創作《疊》,就是想在文化線索方面,對“吳帶當風”、“曹衣出水”的古典線條樣式進行思索、溯源,它們由何而來?由歷史造型而來,獲得成功之后,后人定格了其樣式化的線條。那么今天,藝術家在創作中可不可以再現這樣的過程,創造當代的線條樣式?《疊》是張見對這些思考的回答,也是探討。
疊 No.6
89.5cm×114.5cm
絹本設色
2020
承古意,啟今聲。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不斷的交融思考,構筑的是中國水墨藝術的新傳統,而“往來成古今” 的當代水墨故事,也有請大家與我們一齊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