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成古今,表現為水墨藝術特質上的“繼往開來”和“熔古鑄今”。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這三十年,隨著對傳統認識的深入,水墨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對傳統的表現方式也逐漸發展為更細膩、更個性的結合。在創作手段和觀念上,部分藝術家則呈現出更為開拓的姿態,擴張了水墨的領域。通過多樣的水墨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呈現藝術家的情感內核和社會思考。
或許,在駐足于作品凝神思索之前,聽聽作品背后藝術家的故事,更有助你產生自己與作品間的“心靈感應”。
下面,是丁觀加、谷文達和郝量的創作故事。
(介紹順序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名)
1937 出生于上海崇明島
1960 畢業于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
2002 退休后移居北京
現為中國書畫藝術指導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丁觀加出生在長江口的崇明島,讀書工作一直在長江之畔,又長期生活在太湖之濱、運河兩岸,對水最最熟悉,有特殊的感情,了解水的性格,欣賞水的聰明睿智,喜歡水的寬闊胸懷,總記得水在風和日麗下的喜悅,忘不了水在朝陽下的歡快,常想起水在月光下的清麗。水似乎已經成為他的紅顏知己,他說:“一畫起水,我便激動不已,好像她擁抱著我,畫筆似在深情地撫慰著她?!?/strong>惟其如此,在他筆下,無論江湖之水的碧波萬頃、海鷗飛翔,還是江船行駛于波光粼粼的細浪至上、無論舉目朝霞滿湖璀璨奪目,還是雪舟江行一片潔白,或者江水浩淼,漁舟唱晚,都情景交融地構筑了動人的意境,表現出高超的境界。
四季如歌 - 春
43cm × 44cm
紙本設色
2006
四季如歌 - 夏
43cm × 44cm
紙本設色
2006
四季如歌 - 秋
43cm × 44cm
紙本設色
2006
四季如歌 - 冬
43cm × 44cm
紙本設色
2006
丁觀加畫水的作品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色,一是借鑒西法創造了直接畫水的技巧,成功地描寫江水與湖水的情態和風韻,表現了早中晚、日月下以至于陰天下的水光,描繪了水面光的閃動與蕩漾、色的豐富與燦爛。二是既以傳統筆觸的干與濕、濃與淡的對比表現水面的反光,又以積墨、積色、潑墨、潑色、破墨、破色的結合描繪水面的風波與波光的閃耀。
春江漁歌
98cm × 245cm
紙本設色
丁觀加
1955 出生于上海
1981 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研究生班,
獲碩士學位
1981-1987 任教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
1987 移居紐約
現生活、工作在紐約、上海兩地
谷文達擅于從中國傳統基因中具有標志性的文化素材—書法、石碑、古詩詞、拓片等,以水墨組畫、系列雕塑和大型裝置等形式多方位深刻表達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和文化對于現實世界無所不在的影響以及傳統基因在現代世界的轉化和變異。同時,他對于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盲目崇拜“舶來”的西方文化,特別是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全盤拿來和泛濫提出了質疑,主張建立源于中國文化傳統的中國當代藝術。
【東方志】碑林伍系限量版拓片
乾坤沉浮
177cm×96cm
宣紙,墨,傳統印制工藝
【東方志】碑林伍系限量版拓片
福來迦牟
177cm×96cm
宣紙,墨,傳統印制工藝
他發明的“以字組詞”開創了一種言簡意賅的綜合性語言表達方式。1987 年,谷文達移居紐約成為職業藝術家后,逐漸將中國的文化基因與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當代藝術思想和方法結合起來,創作一批震撼人心的“視覺景觀”?!皷|方志”即是以拓片為媒介拼字為詞,挑戰中國語言文字史上單一字不構成詞的現象。
1983 出生于四川成都
2006 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學士學位
2009 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移用解剖學》分為上下兩部分,共 28 開,以西方科學世界觀解析人之結構,用形而上的思考方式尋找人體各結構之內在的聯系,從而探求人之身體與自然萬物的相對觀照。這一系列作品是對郝量學院藝術的總結,亦開啟了他深入且廣闊的創作之路。
移用解剖學
一組 28 件
絹本重彩
2009-2010
系列的上部,有十三件作品,是形而下,關注身體,由外及里,認識自己。下部有十五件作品,是形而上,關注精神,由此及彼,認識自然。郝量用類似電影的方式,透過一幀一幀的作品展示了自己對人及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過程。而觀者則通過這個思考的過程,認識了一位更為全面的郝量,這是涉及兩宋遺風、玄幻敘事、波斯細密畫、卡爾維諾、洞穴理論、藏傳佛教等等關鍵詞在內,關乎繪畫、文學和哲學無所不包的龐大知識體系。
承古意,啟今聲。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不斷的交融思考,構筑的是中國水墨藝術的新傳統,而“往來成古今” 的當代水墨故事,也有請大家與我們一齊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