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來成古今,表現為水墨藝術特質上的“繼往開來”和“熔古鑄今”。中國當代藝術蓬勃發展的這三十年,隨著對傳統認識的深入,水墨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對傳統的表現方式也逐漸發展為更細膩、更個性的結合。在創作手段和觀念上,部分藝術家則呈現出更為開拓的姿態,擴張了水墨的領域。通過多樣的水墨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呈現藝術家的情感內核和社會思考。
或許,在駐足于作品凝神思索之前,聽聽作品背后藝術家的故事,更有助你產生自己與作品間的“心靈感應”。
下面,是林海鐘、劉丹和劉慶和的創作故事。
(介紹順序以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名)
1968 出生于浙江杭州
1990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山水專業,獲學士學位
1993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美術學院書畫鑒定中心副主任
林海鐘總是通過平淡的景觀,以生動提煉的筆墨,在與古人對話中,表達心靈與自然的契合,不期然而然地營造出深遠幽微的境界,透露出澄懷觀道的旨趣,開拓出當代人渴望的心理空間,他尤其擅長以所謂“北宗”的水墨蒼勁寫“南宗”的神思超逸,用有力而飛揚的筆墨,借洗練而生動的圖式,構筑或超逸或雄奇而但都充滿生機的意境,把對生命與自然的體悟帶入山水畫的現代語境之中。
靈巖山下
約 25cm × 54.5cm
紙本水墨
2020
靈巖山下
約 25cm × 54.5cm
紙本水墨
2020
林海鐘善于潛心學習古人,像鑒定家一樣辨析玩味一筆一墨;又能夠從容感悟自然,像寺廟中的修行者一樣在靜謐中開悟。他不刻意拉開與古人的距離,甚至似乎筆筆有出處,卻自然而然地畫出了自家的品位。
1953 出生于江蘇南京
1978 江蘇省國畫院研究生
1981-2005 移居美國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對于劉丹來說,水墨始終是他自我修行的方式,他慣于堅持在正統的延續中尋找自身。他的作品里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純粹,其注重結構的剖析勝于對筆法的沉溺,自創了一種極富個人特色的畫風,表現出了對西方現代和后現代藝術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微觀宇宙,摒棄了中國過去普遍采用的“三遠”視角,這一點也使其作品獨樹一幟。
迷宮迤邐
144cm × 366cm
紙本水墨
2015
劉丹說具體而微的石頭是山水的“干細胞”,它在中國古代文人對如何營造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的價值觀里,承擔著一種轉換時空的致幻功能。基于這種認識,劉丹發現了一個適應于轉化萬物的變形系統。當其描述某些特定的石頭時,他完全忠于眼前的形式,但他的山水畫卻像是以不可阻擋之勢自然地生長而成,以此尋求中國山水畫的一個大的宇宙觀的支撐,恢復對天地人三者間結構的認知能力。山水通過其變化的位置和視點,提出了有關于人和大千世界之聯系的問題,這是劉丹對傳統文人美學進行的意味深長的反思,并經過時空的轉移與他對古今之間頻繁對話的深思熟慮而將之重新的解釋。
寒枕石
137.5cm × 123.4cm
紙本水墨
2021
1961 出生于天津
1989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獲碩士學位
1992 在馬德里康浦路狄安塞大學美術學院訪學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慶和展示的是純粹的個人世界,其視覺敘事的表現主義情境,強烈的可辨識性語符及遠離現實生活的精神傾向,完全又是直覺和個人生活經驗的延伸,他用意向性表象進行著非現實和超現實般的話語實踐,他又能夠透過天方夜譚般的藝術虛境來象征自我在激變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生活實境,把非現實的景象和真實的愿望粘合在一起的精神上的想象,他反映的是這個時代普遍存在的對奢華與時尚的追求及在消費主義和物質時代人們的心理變化和精神面貌。
墨
450cm×80cm
紙本水墨
2018
劉慶和遵循著自我內心的感受,將自我對當代社會和藝術人生的激情想象注入畫面,使畫面中的直覺和非理性的成分增多,從而營構出劉慶和所特有的夢幻般的詩性空間。期間亦可清晰地洞察到都市化的社會現實及都市化進程中復雜的人性,劉慶和不動聲色地觸及到了繁華生活表象下的隱秘,反映了后工業文明時期大眾文化興起的視覺經驗,這也是為什么劉慶和始終能夠遠離繪畫的優美與崇高,但他的確又表露出大眾文化泛濫和消費主義流行人們對當代生活的向往與幻想,只不過他把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誘惑與幻想消融在自我敘事的空間中。
劉隊
130cm × 130cm
紙本水墨
2018
承古意,啟今聲。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不斷的交融思考,構筑的是中國水墨藝術的新傳統,而“往來成古今” 的當代水墨故事,也有請大家與我們一齊見證!